「人手一機」已經是現代人生活的日常,從上班時Line訊息、午餐時邊吃便當邊用手機、晚上睡前躺在床上追劇,到清晨的鬧鐘…手機抓住的不只我們的眼睛和心,更緊緊抓住我們的脖子。

現在試著輕輕轉動脖子,你感覺到「喀啦」聲了嗎?心中是否納悶著:這個聲音怎麼來的?會不會是要中風的前兆?該看醫生嗎?

我們先從聲音的來源談起吧!頸椎轉動時發出的「喀啦、喀啦」聲來源有3種:

1.頸椎關節壓力的變化:或許與關節中滑液的泡泡生成或垮掉有關。

2.韌帶或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所發出的聲音:當肌腱或韌帶太緊繃,或是因老化而造成彈性喪失,會導致肌腱或韌帶在骨頭附近活動時發出聲音。

3.骨頭和骨頭對磨:椎旁的小面關節退化、軟骨磨損,導致小面關節上、下骨頭對磨;也可能是椎間盤退化,導致脊椎骨中間緩衝減少,使得椎骨磨擦而有聲音。

依照頻率、疼痛程度調整姿勢

如果是偶爾發出「喀啦」聲,沒有疼痛的現象,那麼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像是調整使用手機、電腦的習慣,不要做出「烏龜頸」的姿勢,通常就會減少「喀啦」聲;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尤其不要在床上或沙發上躺著看手機、平板,應該就能改善狀況。

使用電腦的標準姿勢為螢幕與眼睛同高(眼睛高度約落在螢幕上1/3),雙肩自然下垂在身側,手肘彎曲90度靠在扶手上;使用手機則可用物品或手機架使螢幕與眼睛同高,減輕肩頸及雙手的負擔。

如果頻繁發出「喀啦」聲,除了要注意上述姿勢和習慣之外,可以搭配熱敷及溫和緩慢的頸部伸展動作。切記不要一直故意快速旋轉脖子來引發聲響,因為這樣可能會增加脊椎關節的磨損。若是除了發出聲響,頸部僵硬已經影響睡眠品質,以及開車、騎車時轉頭的靈活度,甚至頸肩疼痛、膏肓處或手臂痠麻,應該盡速到復健科門診尋求診斷及治療。

在治療上,若無脊髓壓迫之神經學症狀或是特定神經根壓迫而造成肌肉無力或是萎縮之症狀,可先考慮保守療法,包括:

  1. 護具保護:
    其作用在於減少椎體的活動,來減少受壓神經的牽引刺激,以有效緩解症狀。此種做法只適合初期疼痛的階段,如疼痛得以緩解,最好能漸進式的停止使用,以防止周圍肌肉因長期休息造成萎縮與過度無力。
  2. 藥物:
    藥物是以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為主,因同時有消炎與止痛的作用,可降低其發炎反應減少病人的疼痛。有時常會併用肌肉鬆弛劑,可緩解疼痛及減少肌肉僵硬的現象。至於類固醇類藥物,因其並無明顯療效以及會有潛在的併發症等風險,一般除了急性的脊髓損傷之外,並不建議使用。
  3. 物理治療:
    包括有主動性運動與被動性止痛治療。在急性期可先用被動性治療計劃來改善病人的症狀,例如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頸椎牽引術等方法。急性期過後病人的急性症狀改善時,再改用主動性運動計劃,訓練病人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因為訓練這些肌肉,可以對頸椎有穩定的作用。

總之,除了平常要好好保養,不要固定姿勢太久以外,如果有相關症狀,最好及早就醫,才能得到適切的治療及最佳的恢復。

NU Simply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