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見到60~70歲患者,因為膝蓋疼痛而無法旅行或者延緩行程、抱怨晨起膝蓋僵硬、活動膝蓋就「喀啦喀啦」、走久就疼痛;嚴重一點還會發炎腫脹、動一下就很痛……這些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我們該如何面對疼痛,以及保養膝蓋呢?
在中醫的角度方面,退化性膝關節炎多屬於肝腎不足以及局部氣血循環不佳為主。常因某次損傷或過度使用,造成膝蓋疼痛、腫脹、發炎、肌肉緊繃的現象,筋骨的排列會因傷害疼痛而改變,而此改變又會加重膝蓋的負擔,而使膝蓋氣血鬱滯的狀態加重,當反覆發生幾次微小的發炎,而不以為意,日久的累積將會造成影響生活的關節疼痛與變形。
首先坐於床上伸直雙腿,將兩手放置於膝蓋下,檢查膝蓋到床上的空隙是否不一樣大,若是兩邊高度不對稱,就有可能是膝蓋變形、關節緊繃、大腿後側肌肉緊繃或骨盆歪斜引起。
觸摸大腿外側的肌肉,是否兩邊的彈性不一樣?觸摸膝蓋骨的位置,是否有偏斜的狀況。若是有以上問題,可以建議先求診中醫師進行矯正筋骨與鬆筋的處理
隨著病程進展,可清楚看出內側髕股關節間隙明顯變窄。
嚴重個案,除了逐漸變窄的內側髕股關節間隙,在髕骨內緣和股骨內側髁伴隨有骨刺形成,有時也會在股骨內側髁軟骨下發現囊腫及骨質硬化情形。
人體軟骨在正常狀況下,破壞與修復速度相當,呈現平衡狀態,「內側摩擦現象」會增加破壞速度,軟骨修復的速度跟不上,導至軟骨代謝失去平衡,表現出持續「退化」現象。
日常保健的首要目的是維持膝關節的氣血流暢,因此每日固定時間行走是必須的。
建議每日至少行走20~30分鐘,走平地即可,也不需要快走。行走前也要進行暖身操,可利用弓箭步拉鬆下肢後側的膀胱經與膽經,每次20~15秒,每側各做3~5次;輕敲小腿前側的胃經3~5分鐘並活動足踝;雙手輕輕順著膝蓋摩擦生熱,以溫熱膝蓋,約3~5分鐘。
肌力的訓練也相當重要,年紀越大,身體肌肉量就會逐漸下降,而肌肉可以幫助我們穩定膝關節,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而磨損。
此處訓練重點在於股四頭肌,也就是大腿前側的肌群,可以平躺或是坐著,將腳板倒鉤,膝蓋打直抬高離地約10~15公分,維持20秒,每日3回,每回約10~15下。
拉筋訓練也是必須的,大腿外側的膽經通常都會比較緊繃,若是太緊,常會拉歪髕骨,使活動時髕骨會與股骨摩擦,產生發炎疼痛。
常見方法為端坐,一隻腳盤於另一隻腳膝蓋上,直腰,然後雙手壓在盤腿的膝蓋上,進行大腿外側膽經的牽拉,每次約20 秒,每回3~5下,一日3回。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老化與退化是必然的過程。如何妥善的保養關節,避免年紀大時的關節疼痛,其實可以提早保健,為未來的人生留下可以快樂出遊的本錢。
看完文章拿折價券